夫妻之间要有“我们是一伙的”坚定信念,既然选择了共度余生,我们就是彼此最信任的战友,也是养娃路上彼此最坚实的后盾。
一个家庭,最可怕的不是没钱,
而是夫妻之间不断内耗
前不久,一则四川男子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患上“产后抑郁”的视频冲上热搜,引起网友热议。
33岁的郑刚从事月薪两万的销售工作,妻子在体制内工作,孩子出生后,因妻子的单位离家很远,只有周末才能回家,权衡过后,郑刚决定辞职在家带娃。
没成想,“全职奶爸”的生活让他患上了抑郁症,暴瘦20斤。
郑刚自述,
“刚开始的时候,宝宝每几小时就要喝一次奶,还要抱着哄睡,我没睡过一个整觉,吃饭也要狼吞虎咽。
一个月不到,我就得了腱鞘炎,两手贴满了膏药,腰也开始疼。”
“刚开始的时候,宝宝每几小时就要喝一次奶,还要抱着哄睡,我没睡过一个整觉,吃饭也要狼吞虎咽。
一个月不到,我就得了腱鞘炎,两手贴满了膏药,腰也开始疼。”
展开剩余86%独自带孩子的身体劳累固然难熬,但更让他难受的,是家人无意的指责。
妻子偶尔抽空回家,会说“宝宝衣服怎么这么脏,买了那么多新衣服为什么不给宝宝换?”之类的话。
郑刚感到很委屈,照顾孩子的劳累,家人的疏忽,价值感的缺失,种种压力累积,他开始和妻子频繁争吵。
终于,在日复一日的内耗中,俩人选择了离婚。
大部分家庭在没有预算请保姆、却需要专人全职照顾孩子时,都会让妈妈承担带娃的责任。
正如郑刚在视频最后所说的那样,
“孩子毕竟不是从自己肚子里生出来的,自己因为带娃辛苦已经产生了抑郁,可想而知,生育后的宝妈在体内激素水平大幅下降的同时,还要去全职照顾好孩子有多难。”
“孩子毕竟不是从自己肚子里生出来的,自己因为带娃辛苦已经产生了抑郁,可想而知,生育后的宝妈在体内激素水平大幅下降的同时,还要去全职照顾好孩子有多难。”
在郑刚视频的评论区里,许多妈妈也都有过和郑刚类似的经历。
有网友分享,自己全职带娃身心疲惫,丈夫还说她带娃老耍手机,没有情绪价值,她满腹委屈,却无处诉说。
其实,一个家庭,最可怕的不是没钱,而是夫妻之间充满了严重内耗。
没钱可以挣,养娃辛苦可以一起扛,夫妻一体,可抵万难,就怕俩人心不往一处想,劲不往一处使,把精力耗在互相指责、冷战内耗上。
本该温馨的家,却变成了谁比谁累的战场。
明明都很辛苦,却都看不到对方的付出,明明都在为彼此、为孩子着想,可话一出口就变了味。
就像有句话说的:“养娃已经够辛苦了,夫妻之间就不要内耗了!世上没有一个妈妈是不辛苦的,也没有哪个爸爸是轻松的。”
多点理解,少点指责,一个家才能越来越兴旺,日子才能越过越好。
父母什么关系,孩子就什么命
在一个综艺节目中,记者问孩子:“看到父母秀恩爱,你们的想法是什么?”
有位孩子回答:
“会让我觉得我就像躺在一个温暖的被子里面,就算我在一个冰冰冷冷的地窖里面,我也不会觉得很冷。”
“会让我觉得我就像躺在一个温暖的被子里面,就算我在一个冰冰冷冷的地窖里面,我也不会觉得很冷。”
孩子的世界很小,小到只能装下一个家庭,家庭关系的好坏,直接决定了孩子对于世界的初始认知。
孩子的世界很大,大到拥有我们无法预设的未来,而父母对他们的影响自始至终贯彻他们的人生。
《亲密关系》一书中说过:“父母对孩子而言是造梦机器,也是行为范式,父母关系中的爱与行为,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日后的生活点滴。”
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孩子们人际交往的第一份样本。夫妻之间彼此包容,相互体谅,孩子会在充满爱意的相处中,学会尊重与体谅,学会关心与共情,学会感受爱表达爱。
最重要的是,当他们短暂的掉入人生中不可避免的“冰冰冷冷的地窖”时,他们想起父母之间的爱,有底气和勇气直面失意和无常。
若是夫妻之间总爱互相指责、冷战摆脸,孩子会在紧张的氛围里变得敏感怯懦,要么怕与人起冲突而刻意讨好,要么模仿父母的相处方式,用吵架解决问题,很难学会真正的共情与沟通。
在电影《何以为家》中,赞恩的父母是生活在黎巴嫩贫民窟的夫妻,他们的日常就是争吵、互相推卸责任,父亲抱怨母亲 “只会生孩子”,母亲指责父亲 “没本事赚钱”。
在这样的家庭里,赞恩从小就学会了生存:他帮父母打工、照顾弟弟妹妹,却从未感受过 “爱”。当妹妹萨哈因难产去世后,赞恩彻底崩溃,将父母告上法庭,理由是 “他们生下了我,却从未养育我”。
赞恩早熟、冷漠,甚至带着一丝 “狠劲”,却也藏着对家庭温暖的渴望,这正是由于父母关系对孩子性格造成的的毁灭性影响:孩子不仅会失去天真,更会失去对家庭和亲情的信任,甚至对整个世界充满敌意。
父母和睦与否,不只是孩子成长环境的好坏,更会化作孩子性格里的一部分,而这些藏在性格里的特质,又会慢慢牵引着他们的行为选择,最终影响一生的命运。
最好的家庭关系:
小事不指责,大事一起扛,凡事多体谅
社会学家沈奕斐曾说:
"家庭内耗就像慢性毒药,在日复一日的互相消耗中,毁掉的不仅是夫妻感情,更是孩子的成长土壤。"
"家庭内耗就像慢性毒药,在日复一日的互相消耗中,毁掉的不仅是夫妻感情,更是孩子的成长土壤。"
夫妻内耗影响家庭和谐,不利孩子成长,可谓百害而无一利,为什么有很多家庭就不自觉陷入内耗的泥潭呢?
其实并无是非对错,矛盾背后隐藏的都是双方“需要被看见”的核心诉求,而不恰当的沟通方式犹如雪上加霜,将俩人越推越远。
因此,解决家庭内耗要从两方面做起,一是解决核心矛盾,二是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。
秉持小事不指责,大事一起扛,凡事多体谅的原则,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,呵护孩子健康成长。
(1)行动上:不做 “甩手掌柜”,共同承担家庭责任。
很多爸爸觉得我在外面工作了一天,家务活就应该是妈妈的责任,可这种想法,恰恰是对家庭责任的误解,更是对对方的忽视。
当付出得不到认可,当责任被视作 “理所当然”,夫妻间的感情很容易在这样的忽视中慢慢降温。
家庭是一个整体,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,作为家庭的一份子,都有义务为这个家付出时间与精力,而非将重担全压在一方肩上。
真正的家庭温暖,从不是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,而是夫妻间的并肩同行。
放下“付出多少”的争执,多些 “我来帮你” 的主动,少些 “与我无关” 的冷漠,才能让家庭的烟火气里,装满彼此的体谅与爱意。
更重要的是,父母的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。
若孩子看到父母的相互合作,共同承担,他们会懂得家庭的含义,长大后也更能在自己的小家庭中承担责任,形成良性的循环。
(2)沟通上:不指责,少争辩,在日常里表达爱。
有句话说,语言可以伤人,但恰当的沟通则能抚平一切创伤。
夫妻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,好的沟通既能化解当下矛盾,又能加深彼此的信任与依赖,不好的沟通只关注自己的委屈或愤怒,忽视对方的感受,甚至用语言伤害对方,最终问题没解决,还埋下怨恨的种子。
好的沟通,在于说话的人多表达感受而非指责,倾听的人听需求而非辩对错。
夫妻之间不需要拐弯抹角,直接的表达感受不仅能让对方感到被需要,更能避免模糊表达产生的误解矛盾。
家庭不是赛场,没有输赢。沉默不是妥协,而是托住对方的情绪,在这嘈杂世间给彼此留一个安全的空间。
感情会在日常中磨损,但爱也会在好的沟通里重建,相互奔赴才会有长长久久的未来。
▽
婚姻是唯一一次亲自挑选家人的机会,“百世修来同船渡,千世修来共枕眠。”
夫妻之间要有“我们是一伙的”坚定信念,既然选择了共度余生,我们就是彼此最信任的战友,也是养娃路上彼此最坚实的后盾。
生活从不是一帆风顺的,但是一个充满爱的小家足以对抗世间的一切困难。
点亮爱心,善待伴侣,呵护后代,生活会给你美好的回馈。
发布于:河北省凯狮优配-加杠杆股票-炒股如何开杠杆-在线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